主页公司名称

您的位置: 首页
新闻中心
专题专栏

五转五增五提升丨我与企业共成长

作者: 延晨旭   发布日期: 2025年07月17日   来源: 山东泰山地勘集团






编者按

为深化“五转五增五提升”形势任务教育,引导广大干部职工“专业精业、高效务实、担当作为、忠诚企业”,近日泰山地勘集团精心组织开展“我与企业共成长”征文活动。广大干部职工热情响应、踊跃参与,纷纷报送各类优质作品。泰山地勘集团特开设“我与企业共成长”专栏,择优刊发征文。通过宣传展示,持续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深化“企业靠我发展、我靠企业生存”的思想观念,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,助力泰山地勘集团高质量发展。

今日刊发: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矿山灾害防治研究院 延晨旭优秀征文


根植沃土 共育青松——一名地勘

新人的成长印记

在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与地勘行业深化改革的浪潮中,企业如巨轮破浪前行,职工则是同舟共济的舵手。作为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的一员,我深刻体会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血脉相连。从初入职场的迷茫到独当一面的担当,每一次突破都烙印着企业赋予的机遇与责任。



破土而生:从校园到项目一线的淬炼



安全为基,一线淬炼初心。2023年7月,我应届加入地下空间产业研究院。入职首站参与《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高中桩基工程》,烈日下的放点定位、深夜里的钢筋笼验收……两个月的“泥土课堂”,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。一次异形桩事故中,带班师傅的警醒:“塌孔不是意外,是忽视岩层特性的代价”,让我刻骨铭心,“安全高于进度”从此成为职业信条。通过实践摸索“环切面精准定位法”,显著提升破桩效率,更深刻理解了“技术为安全生产护航”的地勘铁律。


跨界转型,市场开拓视野。同年9月轮岗至市场商务岗。首次参与“中建八局上海分公司”线下评标,直面12家单位的激烈竞争,深感差距。沉心钻研标书案例,从格式规范起步,逐步攻克技术标专业壁垒。三个月参与12个项目投标,足迹遍及山东、江苏、上海等多个省市,迅速拓宽了视野。



抽枝展叶:改革浪潮中的双向奔赴



战略转型下的业务重塑。2024年初,集团内部整合将我调入矿山灾害防治研究院,直面“外部市场转内部协同”、“地基工程转矿山服务”的双重挑战。主动对接鲁西煤矿,驻矿一周完成《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》的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,并撰写完成初稿。同时我还克服初次下矿的恐惧,在前辈带领下深入-500水平采集一手资料,排查中央泵房、井下瓦斯监测系统、淋水区水文数据等;迭代3版提纲,编撰12万字报告,攻克了资料体系重构的难题。



深扎岩层:双重角色的淬炼与升华



邱集项目的“双线作战”。2024年8月,我奔赴《邱集煤矿11 13煤区域探查与治理项目》一线,同时兼任现场技术员与项目核算员。在技术与管理的“双线作战”中实现突破:技术攻坚上,高强度盯靠现场、复盘施工,速学掌握“地面顺层水平定向钻探+分段下行式、孔口封闭静压注浆”核心技术;资料管理上,建立“一孔一档”体系,整合地质日志、岩芯照片等200余份资料,实现质量全程可溯。经历淬炼,同年10月作为技术骨干参与《邱集煤矿13 11采区三块段区域探查与治理项目》,负责现场施工、技术指导及结算。累计完成钻探进尺4万余米,完成注浆20万余吨。


赵官项目的“断崖式成长”。2025年3月,我迎来了职业生涯大考——担任《赵官能源后组煤区域治理与探查项目(标段二)》总技术负责兼现场主持。从临时用地批复、三通一平、设备入场、标准化建设到安全、质量、进度的全局把控,当各形各色问题接踵而至、一次次把我推向崩溃边缘时,脑海响起了前辈们曾跟我说过的那句话——“用技术思维是做不好项目管理的”,我顿时幡然醒悟:“技术思维是直线,追求单项最优解;项目管理是网线,要在矛盾中织出平衡”。这“断崖式成长”迫使我在复杂系统中寻找动态平衡。



荫庇一方:沃土滋养下的反哺之志



企业沃土育我成才,自当以赤诚之心回报。两载淬炼赋予的不仅是技术精进,更是将个体微光汇入企业星河的使命。


技术火种,共享传承。我针对部门投标业务断层、标书质量问题,总结了“三时间点+三核心项”管控法(严控报名、缴纳保证金、开标时间节点零失误;聚焦资质时效性、人员配置合理性、业绩合规性)。同时我也牵头组织了部门投标专题培训,解析主流软件操作,编制10余项典型标书案例,推动经验共享。


管理根系,系统提效。自2024年开始,我参与了部门模块化调度搭建的工作中,同时也通过结合模块化调度编制了部门绩效自动化核算系统,有效实现绩效量化、核算有据,显著降低核算成本,提升管理效率。


无论从校园学子到项目骨干,还是从技术钻研到管理统筹,我的每步脚印都深深嵌入企业发展的年轮。重组与改革的浪潮,带来了挑战,更提供了成长的广阔舞台。在这片承载梦想的沃土,以“舍小家顾大家”的精神滋养着我,我将继续以专业敬业之心,扎根岩层,与企业同向同行,共育高质量发展的常青之松。这,便是我与企业共成长最深刻的印记。